關鍵詞:玉米酸漿 玉米淀粉 絮凝活性
摘要:為將具有絮凝淀粉活性的酸漿應用在玉米淀粉生產中,試驗采用從自然發(fā)酵甘薯酸漿中分離篩選得到1株對淀粉顆粒具有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桿菌副干酪亞種L1(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 paracasei L1)接種在玉米漿中發(fā)酵制成玉米酸漿,研究不同氮源與碳源、不同接種量、培養(yǎng)時間、培養(yǎng)溫度、培養(yǎng)pH值等條件對玉米酸漿絮凝淀粉活性的影響。試驗采用不同發(fā)酵條件制備玉米酸漿,以5%的比例將玉米酸漿加入到玉米淀粉漿(5%,w/v)中,靜置3min,采用碘顯色法測定上清液液面下20mL處的淀粉含量,上清液中玉米淀粉含量越低則表明玉米酸漿的絮凝活性越好。結果表明:當酵母浸粉為氮源,乳糖為碳源時,玉米酸漿沉降淀粉的能力較強,酵母浸粉的最佳用量為3.0%,乳糖為2%,繼續(xù)增加酵母浸粉及乳糖的添加量,絮凝活性反而降低;當接種量為10%時,玉米酸漿的絮凝活性最好。玉米酸漿培養(yǎng)36h時,玉米酸漿的凝絮活性較高,為0.10mg·mL^-1;隨著培養(yǎng)溫度的升高,玉米酸漿的絮凝活性先升高后降低,30℃時玉米酸漿的絮凝活性最大;酸漿絮凝活性在pH值5.5~6.0時較好,隨著pH值的升高,絮凝活性降低;玉米粒浸泡時間24h時,玉米酸漿絮凝淀粉的能力較強;玉米以1:3的比例加水磨漿時,玉米酸漿絮凝活性最好。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發(fā)酵條件對玉米酸漿絮凝淀粉活性的影響較大,玉米酸漿的最佳培養(yǎng)方法為玉米粒浸泡24h,以1∶3的比例加水磨漿過濾后,加入3.0%酵母浸粉、2%乳糖,接種10%的副干酪乳桿菌副干酪亞種L1發(fā)酵液,調整pH值5.5~6.0,30℃培養(yǎng)36h。
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雜志要求:
{1}注明所有作者的姓名,工作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和郵政編碼(中、英文),并注明第一作者的出生年、性別、籍貫(具體到城市或縣)、最高學歷、職稱、職務、主要研究方向、電子郵箱、詳細通信地址和聯(lián)系電話。
{2}稿件必須嚴格遵守相關學術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遵循學術道德要求,如有著作權糾紛和學術觀點糾紛,作者文責自負。
{3}文題:一般不超過20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4}文章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的文獻。
{5}每篇文章可選3-8個關鍵詞,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