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地球化學 巖溶 碳酸鹽巖 大灣溝組 喜馬拉雅中晚期
摘要:在新疆柯坪羊吉坎中奧陶統大灣溝組碳酸鹽巖巖溶特征刻畫的基礎上,采用了巖相學、地球化學以及褶皺脫空分析等綜合研究,并結合了古氣候分析等溶蝕實驗結果,揭示了喜馬拉雅中晚期受斷彎褶皺抬升及大氣水溶蝕控制巖溶作用過程;估算了受構造擠壓的層間滑脫以及溶蝕作用所產生孔隙大小。褶皺脫空(VSD模擬計算)可產生0.2%~0.5%孔隙發育帶,占目前有效空洞率的1/50~1/100,但前者為"達西流及溶蝕作用"起了重要的作用。羊吉坎巖溶剖面中發育了機械破碎-流水充填物(角礫巖)、鈣華及巨晶方解石;與大灣溝組的圍巖相比,其δ13C(PDB),δ18O(PDB)偏負明顯、兩者呈線性關系,縫洞中方解石中發育了單相鹽水溶液包裹體,典型的大氣水巖溶標志;由下而上連續鈣華沉積δ13C(PDB),δ18O(PDB),δ34S(V-CDT)偏負的程度減弱;從鈣華、巨粗晶至(長)柱面的偏三角面體的方解石中,Al2O3,Fe2O3,MgO,K2O,Na2O含量依次降低;反映了半潮濕-潮濕至半潮濕-干旱氣候條件及其水動力的變化。進一步推斷,在潮濕氣候和強水動力條件下,高1.5~2.0 m的溶洞體最短可在5 ka內形成,而相對干旱期需要較長的時間。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雜志要求:
{1}投稿時注明作者姓名、聯系方式等,便于編輯部聯系。
{2}所投稿件需是本人原創。如為多人合作作品,須征得其他作者同意,并注明其他作者。因稿件著作權引發的糾紛,由作者自行負擔。
{3}標題,序數加括號后不再使用標點,如“(一)”“(二)”,左側空二字符。
{4}請特別注意:著錄參考文獻出處時,期刊引文須注明的是引文所在具體頁碼,而非該文獻在期刊中的起訖頁碼;報紙引文必須在日期之后注明文獻所在的版次。
{5}摘要應準確概括全文中心議題,字數為200~300字。所列關鍵詞為3~8個詞組,且不應和文題中心詞雷同。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