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物理 課堂生成 學生的主體性
摘要:目前,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教師"講得多"的現象,這樣的教學往往是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的思維機會被剝奪,很少看到"課堂生成"。如何給學生"一點空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從學生的回答中看到"精彩"?本文結合幾個教學案例談談體會。
物理之友雜志要求:
{1}基金項目:論文涉及的課題如為國家或部、省級以上基金或攻關項目,應注于文章首頁,如“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30271269)”。
{2}作者給本刊投稿時,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等相關法規。因作者抄襲或一稿多投而引起的法律糾紛,本刊概不負責。
{3}稿件正文內各級標題按“一”“(一)”“1.”“(1)”的層次設置,其中“1.”以下(不包括“1.”)層次標題不單占行,與正文連排。
{4}摘要的內容應包括4個要素,即目的、方法、結果、結論。
{5}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籍貫、性別、職稱、職務、學位、專業研究方向、聯系電話、郵箱及論文屬項目、資金來源(應注明項目的名稱和項目編號)。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