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褚詮之 音義
摘要:褚詮之《百賦音》雖已散佚,但仍可從各種古注中輯出34條,其內容和注釋方式均帶上了明顯的經學痕跡,注音也基本反映出了六朝語音的真實情況。《百賦音》的特殊價值主要是昭示文學與文學音義從經學中的獨立,展現當時辭賦音義的發展水平,以及在幫助誦讀理解辭賦的同時顯示出音義文獻由零散注音向集中展現語言現象的演進軌跡,啟發了后世學者逐步建立系統的音義學說和理論。它的散佚則與唐代以后音義學與小學的混同以及韻書的出現和推廣密切相關,但韻書所取代的只是音義文獻記錄字音的功能,音義文獻隨文注釋或摘字為釋的直觀性和準確性卻因其獨特價值而難以被替代。
文學遺產雜志要求:
{1}文末一定要標明作者單位及聯系地址、郵編、電話、傳真、電子郵箱、QQ等,方便雜志出刊后寄送。
{2}本刊拒絕一稿多投,嚴禁剽竊、抄襲行為,一經發現,將進行追責。
{3}一種文獻在同一文中被反復引用者,用同一序號標示,需表明引文具體出處,可在序號后加圓括號注明頁碼。參考文獻格式請參照《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7714)。
{4}注釋是對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詮釋和說明,用圈碼標注(如①②……),置于該頁頁腳。
{5}中文題名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應以簡明、具體、確切的詞語,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編制題錄、索引和檢索的有關原則,并有助于選擇關鍵詞和分類號。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