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野生芒 重慶武陵山區 表型變
摘要:【目的】對重慶武陵山區10個野生芒居群的17個表型性狀進行遺傳多樣性研究。【方法】對17個表型性狀進行方差分析、多樣性指數分析、相關性分析、聚類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結果】10個居群的遺傳變異主要體現在居群內,居群內多樣性指數為1.88。聚類分析將10個居群分為3組;主成分分析表明17個植物學形態特征可歸為7個主成分因子,累計貢獻率達到81.15%,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所有材料的表型特征。相關分析結果表明,17個形態指標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通過對表型性狀與地理信息中海拔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分蘗數、節數、葉片長、旗葉長、旗葉寬、花序長、第二外穎長、第二內穎長、花序干重、單莖干重與海拔呈極顯著負相關。【結論】野生芒自身所具有的遺傳物質差異和地理徽環境差異導致了野生芒居群內植株在形態特征方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變異,從而保持了居群內的高度多樣性。海拔對芒植株的生物產量和生殖器官影響很大。
西南農業學報雜志要求:
{1}稿件如屬立項課題研究成果,請注明項目名稱及其編號,置于第一頁頁腳。
{2}本刊收到投稿后,會及時進行送審等工作,如逾3個月無回音,作者可自行處理,請勿一稿多投. 編輯部對錄用稿件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上的修改。
{3}圖與表文稿中,圖、表題應有自明性,且隨文出現.插圖請用計算機制作,照片必須清晰、規范。
{4}來稿的注釋均為腳注形式,每頁單獨編碼。其他格式要求及注意事項可參照本刊注釋體例,對于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字數要求可以適當放寬。
{5}引征應能體現所援用文獻、資料等的信息特點,能(1)與其他文獻、資料等相區別;(2)能說明該文獻、資料等的相關來源,方便讀者查找。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