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士君子 大儒 治氣 養心 得師
摘要:荀子的功夫論有兩個方面:一是功夫實踐所指向的理想人格;一是作為功夫實踐具體方法的“治氣養心之術”。就前者而言,荀子在繼承孔、孟的“士”“君子”和“圣人”觀念的基礎上,提出了“士君子”和“大儒”的特有觀念,同時明確界說了理想人格的不同層次與形態。后者作為身心修煉的過程,指“虛一而靜”的“大清明”之“心”,經由“師法”的學習,透過“禮樂”的熏陶,對治自身的“氣”“性”,以“得師”和“由禮”為根本環節。“心”由“得師”“隆禮”而“化性起偽”,呈現為一個由外而內的“鍛造”過程。“氣”指“血氣”,包括自然欲望、生理本能以及心理情緒在內的身體方面。"心”是認知、判斷和選擇的能力,并沒有道德之“善”的內容,即便是“虛一而靜”的"大清明心”,本身也不以“善”為其固有內容。由于"師法”和“禮樂”都是心外的候選對象,“治氣養心之術”需要面對“師”“禮”最初如何產生以及“得師”“由禮”能否必然的問題,成就理想人格也隨之成為一種或然的選擇和他律的結果。但即便如此,無論就個體還是大多數人的普遍實踐而言,“得師”“由禮”的身心修煉更為切實可行,尤其對社會文明的建設來說,即便沒有“仁義內在”的預設,也更具普遍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學術月刊雜志要求:
{1}國家及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研究論文、國家及省部級獲獎項目論文優先錄用。
{2}稿件內容不得含有虛假、違法或其他有礙社會和諧、國家安走的內容。稿件內容不得侵犯他人名譽權、商譽權、隱私權、商業秘密等合法權益,否則引發的法律責任由投稿人承擔。
{3}文后列出的“參考文獻”(主要指引文)按正文中出現的次序排列編號,并用數字加方括號注在文中引用處的右上角。
{4}正文前應有200字左右中文摘要(說明文章的主要內容、研究目的、采用方法和主要結論等)。
{5}作者簡介(含本篇其他作者)。包括:姓名、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職稱、學位、研究方向。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