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釉質 牙酸蝕癥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濃度四氟化鈦(TiF4)溶液對釉質抗酸作用的影響。方法:選取人第三磨牙并制成3 mm×2 mm×1. 5 mm的釉質塊試件50個,將其隨機分為5組(n=10);分別用10 g/L TiF4(A組)、20 g/L TiF4(B組)、40 g/L TiF4(C組)、13. 6 g/L Na F(D組,陽性對照)和雙蒸水(DDW)(E組,陰性對照)對相應組試件進行處理后,一并放入10 g/L檸檬酸脫礦液中37℃水浴下脫礦5 min,并重復循環6次。脫礦結束后,采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測量各組試件的脫礦深度,并用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FE-SEM)觀察其釉質表面形貌。結果:A、B、C、D、E組的脫礦深度(μm)分別為20. 94±4. 35、19. 02±3. 95、17. 08±3. 89、19. 32±3. 37、26. 17±4. 62,B、C、D組分別與E組相比均有統計學差異(P 〈0. 05); A組與E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 0. 05)。FE-SEM觀察結果顯示,不同濃度TiF_4溶液處理釉質后均可在其表面形成一層沉淀層,其中40 g/L TiF4的沉淀層較厚且致密。結論:TiF_4溶液處理釉質后可在其表面形成一層含有CaF2和TiO2的沉淀層,而該沉淀層則是TiF4提高牙齒抗酸能力的結構基礎。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要求:
{1}作者信息:在正文后注明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貫,現供職單位全稱及職稱、學位,研究方向等。
{2}在文章投遞之后,請勿再投遞其他期刊,我們會在一個月內聯系作者,并告知是否錄用該文章。
{3}標題層次應分明,文中節段層次序號分別用“1”、“1.1”、“1.1.1”,一般以三級為宜。文內接排序號用圓圈碼,如①、②、③……表示。
{4}參考文獻:按CB7714.87《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有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于右上角標出。
{5}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4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