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采伐剩余物 杉木林 土壤磷組分 土壤有機磷
摘要:森林采伐剩余物的不同處理方式改變了輸入土壤的有機質數量和質量,從而影響森林土壤的養分含量和有效性.而磷(P)作為影響植物生長的關鍵因子,其含量及有效性對森林采伐剩余物不同處理方式的響應尚不明確.本研究對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護區杉木成熟林采伐后產生的采伐剩余物進行保留、清除、火燒處理,4年后,對不同處理0~10及10~20 cm土層土壤中各組分P的變化及影響因子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0~10 cm土層保留處理極有效P、中等有效P、非有效P含量顯著高于清除處理,而在10~20 cm土層保留處理中,中等有效P、非有效P含量顯著高于火燒處理.各處理不同土層土壤有機碳與有機磷的比值(C∶Po)>200,并且保留處理在不同土層C∶Po均顯著小于清除、火燒處理,表明保留處理可以緩解本地區P限制.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可溶性有機碳、游離型鐵、無定形鐵是影響土壤P組分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機P和有效P主要來源于植物殘體的降解,保留采伐剩余物可以增加土壤P含量,還可以提高土壤P的有效性,緩解地區P限制,為植被生長提供持續的P供應.
應用生態學報雜志要求:
{1}正文:文內標題簡捷、層次分明。文字、標點及數字的運用應符合規范。
{2}來稿應含以下部分:中英文題名、中英文摘要、中英文關鍵詞、中圖分類號、正文以及必要的圖表、參考文獻。
{3}文題:力求簡明,能夠準確反映文章主題。中文文題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盡量不設副標題、不用標點符號、不使用縮略語,中英文題名含義應一致。
{4}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連續編碼,將序號置于方括號中并上標。
{5}姓名、出生年月、籍貫、民族、所在單位、職稱、學位、研究方向等。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