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道家 抽象 規范
摘要:道家學說中,“無”觀念的抽象化有兩條線索:一是在黃老思潮中呈現的內面化抽象,是以“無”表征某種精神狀態,也即“虛無”,來說明“道”如何被內化為統治者的執政品質(“德”);另一是在《齊物論》與魏晉道家的敘述中呈現的對象化抽象,是以“無”表征某種外在對象,也即“有[無]”或“有”一個“無”,來說明“道”為什么是規定萬物的最高秩序(“理”)。這兩種抽象呈現的都是“道”作為規范根源的意義,內面化的“無”用于說明統治者以“道”治國即“道生法”的統治正當性;對象化的“無”則用于說明萬物受“道”規定即以一治眾的秩序合理性。因此觀察“無”觀念的抽象化,將看到中國古人的抽象思維作為規范性思維的特征,并能避免對道家之“道”產生過度的形上學想象。
中國哲學史雜志要求:
{1}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單位(大小單位都要寫清)及所在省市、郵編,職稱或學位。
{2}反對抄襲他人作品,凡因抄襲引起著作權糾紛,本刊不負任何連帶責任。
{3}文題一般不宜超過30個字,應以簡明、確切的詞語反映文章中最主要的特定內容。避免用副標題。文題不用非公知公認的縮寫或符號。
{4}文獻列表中出現的每條文獻在正文中均需引用,并標注參考文獻序號。正文中參考文獻序號在引用內容結束后平行標記。
{5}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要內容的名詞性術語,一般以3-8個為宜,其間均用“;”隔開,字體、字號為“楷體、五號”,“關鍵詞”三字不加任何括號,字體、字號為“黑體、五號”。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