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肝癌 微波消融 冷凍消融 結局 高風險
摘要:目的:比較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與冷凍消融治療高風險部位肝癌的臨床結局及術后并發(fā)癥,并分析影響預后和術后復發(fā)的因素。方法:選取2014年4月至2018年3月廣州復大腫瘤醫(yī)院收治的120例高風險部位肝癌患者,其中64例接受微波消融治療(微波組),56例接受冷凍消融治療(冷凍組)。比較兩組的治療結局,主要包括生存、復發(fā)及術后并發(fā)癥。用Cox回歸模型分析預后和術后復發(fā)的影響因素。結果:微波消融組1、3、5年總生存率分別為85.8%、63.5%、63.5%,冷凍消融組為92.0%、87.4%、74.9%,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41)。微波消融組1、3、5年無復發(fā)生存率分別為77.8%、49.0%、49.0%,冷凍消融組分別為81.4%、58.5%、46.8%,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469)。微波消融組的3、6、9、12個月的局部進展率分別為3.1%、6.3%、9.4%、15.9%,高于冷凍消融組(分別為0%、0%、3.7%、19.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3)。微波組的主要和次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6.3%、82.8%)均高于冷凍組(分別為0%、32.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年齡≥65歲,直徑3~5 cm及Child-Pugh分級B級是肝癌術后預后較差的危險因素;直徑3~5 cm、多個腫瘤以及多次消融是消融術后復發(fā)的危險因素。結論:冷凍消融治療高風險部位的肝癌具有與微波消融接近的生存結局,但具有更好的局部腫瘤控制率及更少的并發(fā)癥,適合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中華介入放射學電子雜志要求:
{1}注釋:是對文章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或說明,其序號為[1][2][3]……,注釋文字與標點應與正文一致,注釋置于文尾,參考文獻之前。
{2}本刊實施編輯三級審稿與社外專家匿名審稿相結合的審稿制度。
{3}論文關鍵詞是從報告、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來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和術語。每篇論文應選取3~5個關鍵詞。
{4}論文如果是基金項目、國家、省部級教育教學科研立項課題成果,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或上述立項的成果,需在文章標題右上角插入腳注,并在腳注中注明項目名稱及編號。
{5}文內體例要求,一般以“一、”、“(一)”、“1.”、“(1)”作為文章層次,通過簡短的小標題方式提煉主要觀點。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