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經濟發展模式 歷史視域 世界歷史 大國治理 中期
摘要:清興明亡并沒中斷、也不可能中斷中國的歷史進程,清前中期國家治理與經濟發展,依然會表現出中國社會歷史發展一脈相承的特點。正如馬克思所言:“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薄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5頁。清前中期歷史的發展,是中國作為大國文明的歷史發展延續,盡管16世紀初“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人類的歷史還是各個“民族的歷史”,彼此之間相對的“封閉”,使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歷史發展,尚不具有“世界歷史”性的意義,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的社會歷史發展,脫離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道路。人類的歷史,是統一性與多樣性辯證發展的歷史,中國歷史亦然。本組筆談的另外三個教授分別從明清易代后的國家治理指導思想、國家治理的實踐與大國經濟發展模式三個層面論述了清朝國家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制度創新與調整,極大地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進而推動了經濟的空前繁榮。
中國史研究雜志要求:
{1}如果文章有基金項目,必須注明基金項目的名稱和編號。
{2}來稿須遵守學術道德規范,一旦發現有一稿多投、抄襲、變造等不良行為,本刊五年內不予刊登其稿件。
{3}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必須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標標注參考文獻序號,與文末的參考文獻序號(方括號[1]、[2]、……)相對應。
{4}要有300字以內的中文摘要和3至5個關鍵詞。
{5}作者不屬同一單位時,應在作者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數字。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