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負壓傷口療法 假單胞菌 銅綠 感染 活體成像
摘要:目的觀察VSD對感染創面中銅綠似單胞菌生長的影響,并探討其可能機制。方法選取健康成年雄性C57 BL/6小鼠40只,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20只。無菌條件下切除各小鼠背部1cm×1cm的全層皮膚,將細菌熒光素酶目的基因luxCDABE標記的野生型鍘綠假單胞菌菌株PA01-lux涂抹于創面,包扎創而24h,制成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小鼠模型,治療組小鼠創向行VSD治療(負壓為-16.625kPa),對照組創面常規換藥。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24h時,剛小動物活體成像系統檢測2組小鼠創面PAOI-lux熒光強度,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儀檢測創面血流鏈,以實時熒光定量RT—PCR檢測創緣組織IL-1β、血管內皮生長崗子(VEGF)的mRNA表達水平。觀察治療24h時2組小鼠創緣組織病理學特點。對實驗數據行t檢驗。結果(1)治療前,治療紕小鼠創面PAOI-lux熒光強度與對照組相近(t=0.03,P=0.98);治療24h時,治療紺的熒光強度為(2.69±0.75)光子·秒-1·厘米·單位角度。(photons·s-1·m-2·sr-1),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18±0.96)Dhotons.s-1·cm-2·sr-1 t=3.54,P=0.02。(2)治療前,治療組小鼠創面血流董與對照組相似(t=0.50,P=0.64);治療24h時,治療組創面血流量為(96±9)灌注單位,明娃高于對照組的(70±11)灌注單位,t=3.13,P=0.04。(3)治療前,2組小鼠創緣皮膚組織中IL-1β、VEGFmRNA表達水平接近(t=0.19,P=0.86;t=0.07,P=0.95);治療24h時,治療組IL-1β、VEGF mRNA表達水平分別為4.72±0.37、2.68±0.39,均明顯高于對照紺的2.24±0.50、1.22±0.13,t值分別為6.90、6.12,P值均為0.00。(4)治療24h時,治療組創緣皮膚組織內炎性細胞浸澗數量較對照紺增加約77%。結論與常規換藥相比,VSD治療在小鼠全層皮膚缺損早期即能明顯降低創面銅綠假單胞菌含量?
中華燒傷雜志要求:
{1}作者簡介:編排格式: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學位,職稱或職位,主要研究方向(聯系電話,郵箱)。
{2}為保證稿件評審客觀公正,保證本刊的質量,我刊采用匿名評審制度,正文僅列標題、文章全文和參考文獻,隱去所有與作者相關的信息。
{3}題目應簡明、確切,便于編制題錄、索引和檢索。一般不超過20個字。
{4}參考文獻必須是公開出版物,應在正文中引用處以右上角標的形式順序標出。
{5}摘要300字左右,應簡明、確切地表達論文的重要內容,內容應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要具體、詳細,不能空泛而談。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