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多拉仁姆 東納藏人 山神信仰 文化記憶 口頭傳統
摘要:西藏文化中的山神可概括為是以山為地標的具有固定信仰和祭祀圈的祖籍地域保護神。藏語稱為"域拉希達"(yul lha,gzhi bdag)。它是廣大藏區(無論是游牧區、半農半牧區、農區,還是城鎮)"第巴"(sde ba,村落)、"措哇"(tsho ba,部落)等地域社會的標志和象征。藏人"域拉希達"系統的分層和類型具有與社會同構的特點。"集桑"(spyi bsang,公?;蚬溃┥缴袷遣貐^社會最為普遍和重要的一種民間宗教活動和集體表象。本文的考察對象是多拉仁姆(祁連山)西北緣的東納(mdung nag)藏人和他們的山神信仰。東納藏人近年來新建的山神祭壇及其相關公祭活動,雖然沒有充分繼承典型的吐蕃神山文化祭祀的傳統,但卻成為他們復活共同歷史記憶和強化社會認同的重要平臺,可稱得上是"創造傳統"或對傳統的再創造。它不僅對祁豐鄉村社會的整合產生積極作用,而且對嘉樣貢巴(文殊寺)地區以及周邊裕固族(sha ra yu gur)、霍爾(hor,蒙古爾或土人、土族)、蒙古族及部分漢族等藏傳佛教信眾起了整合作用。尤其對東納藏人這種現在通用漢姓漢名和漢語,從地理、文化上遠離其母體文化中心和民族政策優惠等資源的邊緣弱勢群體而言,他們的祁連山原住民和藏民族身份與他們對山神的信仰和祭祀有一種不斷趨于強化的態勢。這對我們了解當今中國民族、宗教以及語言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值得深思的一些問題??磥砻褡逭Z言和傳統宗教信仰的弱化與民族認同及"民族意識"的弱化不一定有必然的對應關系。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