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反事實條件句 因果模型 語義學 回溯 歧義性
摘要:某些案例顯示反事實條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是有“內在歧義的”(inherently ambiguous),即同一句反事實條件句既可以表達“前進式反事實條件句”(forward-tracking counterfactuals)也可以表達“回溯式反事實條件句”(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在之前的文章中(Lee2015,Lee2016),我提出一個因果模型反事實條件句語義學(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of counterfactuals),主張反事實條件句的內在歧義性是由不同的因果操弄(causal manipulation)所產生的.在一篇很重要的論文中(Hiddleston 2005),Eric Hiddleston提出一個截然不同的因果模型反事實條件句語義學,并宣稱這個語義學可以解釋反事實條件句的內在歧義性.本文將介紹上述兩個因果模型反事實條件句語義學,并試圖論證本人的語義學比Hiddleston的語義學能夠更好地處理反事實條件句的內在歧義性.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雜志要求:
{1}來稿務求論點明確,論據可靠,數字準確、文字精練。并具原創性,不侵犯他人著作權,稿件未投它刊,未在其它任何期刊(包括內部出版物)刊登或研討會上發表過(特約除外)。
{2}提供作者簡介:姓名、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工作單位(寫到二級學院)、職稱或職務、主要研究方向或學科特長或從事何種專業技術工作、郵政編碼、電子郵箱地址、聯系電話。
{3}獲得基金資助的文章應在文章首頁地腳以“基金項目”作為標志注明項目名稱及編號,并附項目證書復印件。
{4}正文內容要求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文字精煉,層次清楚,數據準確,具有學術性、創新性和實踐性。
{5}注釋是對文內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注釋序號用帶圓圈的阿拉伯數字表示(如①、②),并按順序列于當頁地腳。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