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東北杏 多樣性 表型性狀 地理變化 ssr標記
摘要:東北杏(Armeniaca mandshurica)是集觀賞、經濟、用材于一體的重要樹種,長期以來主要處于野生和半野生狀態,鮮有相關研究報道。該研究對東北杏主要分布區內種質資源狀況開展了調查,選擇來自遼寧、吉林與黑龍江的47份典型種質進行了22個定量描述性狀和7個定性描述性狀的觀測,旨在為該樹種的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與保護提供重要參考。采用變異系數等指標分析定量描述性狀多樣性,使用頻率分布等指標分析定性描述性狀多樣性。通過趨勢面方法分析定量描述性狀的地理變化規律。利用99對SSR引物對47份東北杏種質進行PCR擴增,應用遺傳相似系數分析東北杏種質的遺傳多樣性。基于表型性狀和SSR分子標記采用聚類分析方法分別對種質進行分類。東北杏不同種質間呈現出較高的表型多樣性,其中19個定量描述性狀指標的變異系數在9.40%–55.98%之間,變異系數最大的為小枝長度,變異系數最小的為種仁寬;7個定性描述性狀的Shannon-Wiener指數在0.58–1.22之間。由于調查區域的地理位置與主要氣候因子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東北杏種質的定量描述性狀與其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小枝長度呈由東向西逐漸增大的梯度變化,小枝粗度、種子質量呈由北向南逐漸增大的梯度變化,果柄長呈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增大的梯度變化;小枝長度、果柄長與海拔呈正相關關系,小枝粗度與海拔呈負相關關系,種子質量與海拔相關性很小。基于26個表型性狀進行系統聚類,將47份東北杏種質分為4類,分類結果主要體現了東北杏種質特征的差別,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種質產地的效應;基于遺傳相似系數進行聚類分析,將47份東北杏種質也分為4類,分類結果體現了種質產地效應;卡方檢驗表明,兩種聚類結果相關性不顯著,外在環境是影響東北杏表型變異的重要因素。
植物生態學報雜志要求:
{1}來稿請提供所有作者的簡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工作單位、職務),及第一作者的詳細通訊地址、聯系電話、手機號碼、電子郵箱地址。
{2}因版權、剽竊、抄襲等由作者造成的糾紛,其責任由作者個人承擔。
{3}文題:中文文題應簡明確切地反映文章的主題,一般以20個漢字以內為宜。
{4}參考文獻:不得省略,最少5條以上,需在文中引用處標注,并序號與參考文獻序一致。
{5}要求有100-300字的摘要和5個詞組以內的關鍵詞。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